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69节

作品:《天幕剧透我是太宗

    等太上皇听闻此事后,凝思了许久,带着些不可置信,“他就这么消停了?”转性了?居然没趁机敲一竹杠?
    安王有些难以喻言看着太上皇,“我算是知道九弟的性子随了谁了。”
    各地的精英啊,就因此一次的试探,直接去支教了,留在京城的仕途也几乎到头了,可谓是全军覆没,三年一次的科举呢,就这,弘德帝这一手,很心慈手软吗?
    要他说,那些老臣能如此沉默,礼貌的交换条件,才是出乎了安王的意料好吧,可见老臣们对弘德帝的本性已经有了了解,知道不能硬碰硬。
    “他私库这次可富了不少,江南那边连夜孝敬来的。”
    太上皇啧了一声,“这当了皇帝果真不一样了,都不知道分一点给我这个当爹的。”
    “他估计没剩多少,都拿来搞研究了。”
    太上皇不说话了。
    安王也不想说话了,一家人没一个省心的,尤其是当皇帝的两个,他算是知道他为什么被废了,他太正常了,太正常是不适合当皇帝的……
    不过真相嘛,终究能看清的是少数人。
    至少对于那些外藩使臣而言,弘德帝还是很随和亲切的。
    毕竟,弘德帝明令重开海贸,并朝廷表态支持海贸,这与以往的民间私人海贸,官方只寥寥几次的朝贡是完全不同的。
    这代表着,他们能放开手脚的与大梁做生意了!
    不说自己能享受多少,就是倒卖大梁的商品,就足够让他们发家致富了,总有太远,没法与大梁做生意的国家的。
    海贸,也是要看国家实力的,有无在海上航行的实力,很重要。
    大梁,名副其实的包容万方。
    而这,也在悄无声息,如春风化雨般,影响着大梁各地百姓的精神风貌。
    第59章 第十二期视频
    七月,在翰林院实习了三个月的,出身南京,浙江,江西三地的进士,统一授六品试讲,前往西域,蒙北,东宁任教。
    八月,北蒙的其他两个部落,看着归附中原的兀良哈,如今的蒙北,又是被中原给粮给衣,又是废除奴隶制度,教他们耕作与先进技术,如今,竟真的派遣官员来教学了……
    部落首领知道,他们支撑不了多久了。
    西域的归附,百姓的待遇,本就已经让奴隶们有所躁动,如今再来一个蒙北……
    “还有互市,过得下去!”
    “只要过得下去,他们不敢造反!”
    可人呐,最怕的就是对比。
    哪怕是奴隶,只要还是人,驯服得再深,也不是机器。
    几年的对比,奴隶也有冷暖,也有情绪。
    弘德元年冬,北蒙奴隶在某壮士的振臂一呼中,奋起反抗,打倒了邪恶的部落首领与贵族,他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,他们得到了大梁的户籍,他们,真正成了一个人。
    弘德二年初,蒙古部落民心归附,中洲的基本盘,就此一统。
    慎侯与诚侯无须多言,都在酒里,他们可太有大智慧了。
    当然,诚侯机智的没有点出慎侯是被俘虏的,纯粹靠有个好女儿。
    弘德二年春,万物竞发,一片生机盎然,沉寂许多的天幕,终于再次发生了声响。
    “天幕?”
    “还以为陛下登基后,天幕就完成预言不出来了呢。”
    “也不知道这次,天幕会说什么。”
    “之前有次说天花,一直没说,会是这次吗?”
    大梁原本的百姓知晓这一点,东宁与蒙古的百姓却还不知这一点。
    东宁省的百姓一个个只是单纯的兴奋,“这天幕再不出现,我还以为之前是自己作的梦的。”
    但蒙古的百姓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他们比第一次见到天幕的东宁省百姓更为虔诚与惶恐。
    “是神明!”
    “是长生天!”
    “是老天引导——”
    “神啊,请您降下指引,信徒什么都愿意奉上——”
    而当地的官员和将领就很头疼了。
    “当初西域那边的百姓,就被训导得十分疯狂,又怕又疯狂,如今蒙古不会也这样吧?”
    “不是已经提前给他们提示了吗?怎么还有当成天罚的?”
    “别自杀啊啊啊啊!”
    “住手!住手啊!”
    “天幕……哎呀,该怎么说!”
    “这是天赐福源!只要安静倾听,有缘者,自然能听见上天降下神谕!不可对神明无礼!让神明见到血污!”
    随着这一声扩散开来,不少激动的蒙古百姓逐渐安静了下来,虔诚地望着天幕,渴盼着自己会是那个有缘人。
    也是在百姓安静下来后不久,天幕连接完毕。
    【好久不见啊宝子们,阿婆主捡垃圾回来了,嘿嘿。】
    蒙古百姓齐齐呆滞:啊?
    神明……也要捡垃圾吗?这么……跌份吗?
    京城:
    诚侯同样发出一声干瘪的“啊”:他汉语……退步了吗?
    “是通假字?还是多意词?”
    大梁上下,无论是君主朝臣还是百姓,不知道为什么,总有种丢了脸的感觉。
    “诸君,这只是一个夸张的形容。”
    同乡,能不能有点形象包袱!你丢的是你的脸吗?你丢的是我的脸啊!
    你这期最好真的说点有用的!
    【这期,我们来讲讲,弘德朝在医学方面的进步。】
    !
    医学方面!!!
    “天花?!”
    “我记得之前,天幕透露天花是在医学一期中讲的吧?”
    “对,对对对!”
    终于,终于等到这一天了!
    只要天幕透露方向,他们就能大胆的去尝试了。
    在天花上,他们更相信天幕,而不敢让陛下贸然猜测,因为赌不起。
    【医生,在今天,是救死扶伤的自带光环的神圣职业,但是在古代,医生的地位却较为低下,大概在什么地位呢?巫医乐师百工,是能拿来一起比较的,可想而知了。】
    天幕下,不少大夫默默叹气,但随之而来的,就是一种雨过天晴的欣喜,他们知道,他们的转折,已经到来了。
    民间的百姓就不理解了:
    “医生,是大夫吧?怎么还有人能看不起大夫的?”
    大夫可是能救命的,看不起大夫算怎么回事儿?
    太医院的太医们差点喜极而泣,可不是嘛,能考进太医院的太医,医术能差到哪儿去?读的书能少到哪儿去?
    但是看看太医院的官制等级就清醒了,太医院院使才正五品,只一个人;院判正六品,两人;御医有十个名额,正八品,其他的,不入品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太医的官途最高,也就是正五品了,要知道这可是京城的官职!
    【鹤仙先是对太医院的招考进行了改革。】
    百官竟无一人表示惊奇。
    “陛下能改革科举,不改太医院才不正常。”
    他们算是看明白了,陛下就是哪哪儿都看不太顺眼的样子。
    总想到处都戳一下。
    【太医院原有的选拔途径,分为征召,举荐,和最大众的考试制度。】
    【所谓征召,便是下面的地方官员有直接推举名医的资格,这些名医没太大问题,就能直接入宫。】
    【举荐和这个类似,但是只是民间的医师可以获得举荐资格而已。
    鹤仙在此基础上,对两者进行了修改,保留举荐名额,但无论谁推荐的,一应还是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太医院。这就涉及到了考试制度的改良。】
    各地的医师都紧张了起来,但他们心里清楚,肯定更严格了,只有更严格的要求,才能筛选更顶尖的人才。
    【鹤仙没有一来就进行大改,而是在民间增印了一些医学著作,让民间的医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购买,学习,并且教导弟子。】
    “大善!”
    “陛下大德,陛下仁慈啊!”
    “功德,大大的功德!”
    如此,民间能多一些医术更加完善的医师,哪怕不能考入太医院,对于民间而言,也能救治更多的病人,这不是功德是什么?
    【原本的考核制度是每年四季考试,这很正常,中医本就讲究时令,人与自然相和。
    后续的诊断,论方等实际运用的考核,鹤仙同样予以保留。